读《读库2303》

书籍简介

  • 读库2303 (豆瓣) 评分8.1
  • 读库出品、主编:张立宪(老六)
  • 一句话介绍:本书6篇文章
    • 1-72 达特茅斯之饼 ……………… 晨星 羊顿
    • 73-142 寡居 ……………… 骆淑景
    • 143-172 大哥 ……………… 王琴
    • 173-199 一个历史学家,不想再对帝王热情 ……………… 林松果
    • 200-220 “我想一个人待着” ……………… 玛格丽特·塔尔博特
    • 221-342 御海烟云化琼岛 ……………… 贾珺

摘抄&读后感

星星 羊顿《达特茅斯之饼》

  • P24 仰望星空的人当然需要,适当将眼界放低点的人也必不可少。
  • P29 一群科学家在自由环境中分享了未经审查的思想,激发出无尽的创造性。
  • P36 实现人工智能最好用的工具应该是计算机。
  • P38 会议提出的理念:“原则上,人类智力活动的方方面面和各项特征都能够被精确描述,以至于可以制造一台能模拟人类智力的机器。”
  • P41 乔姆斯基说,人类的语言具有数学的所有精确性。…… 如果真是这样,那么以一种非生物的数学手段还原人类思想的载体——语言,将成为可能。
  • P42 1956年,既是“人工智能元年”,也是“认知科学元年”,从此,两个学科开始了相亲相杀的历程——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不断互相竞争,并为对方的发展做出贡献。最终,认知科学发展成位于人工智能之上更高一级的学科。
  • P43 乔姆斯基早就预见了这样的结果,在他眼里,认知科学所在的位置要比人工智能高得多:认知科学是道,人工智能是术;认知科学是里,人工智能是表;认知科学是理论,人工智能是应用。相对于人工智能,认知科学最伟大也最难以实现的任务,是从更本质的层次去“解码”人类“智能”——理解人类大脑及其内部运作,而包括人工智能的计算机科学只是承担这项任务的众多学科之一。这种认识像极了人工智能早期的主流方法符号主义,也就是麦卡锡和明斯基都想实现的那种“强人工智能”。
  • P49 事实上,准确的翻译需要足够的背景知识来解决歧义问题。
  • P61 GPT-3,或称为第三代生成式预训练转换器,是一种神经网络机器学习模型,利用互联网数据训练后,可以生成任何类型的文本。只需要输入少量文本,即可由机器生成大量相关的复杂文本。
  • P62 GPT-3模型,“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”(Reinforcement Learning from Human Feedback,RLHF)的算法。
  • P62 ChatGPT并不是什么人工智能的大突破,更谈不上强人工智能的新希望,它无法理解自己产生的大段文字的含义,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陈述是否正确,只是从统计角度看非常善于将单词排列成有意义的顺序而已。
  • P63 GPT-4是一个大型多模态模型。所谓“多模态”,通俗说就是,该问答系统可以处理多种类型(模态)的数据表达,即它不再是像ChatGPT(GPT-3.5)那样单纯以文本输入、输出,而是可以进行多媒体式的输入输出。
  • P65 GPT-4仍然没有自己主动从最新数据或信息中吸取知识的能力,所以它有时会犯一些看上去非常低级的推理错误,这些错误明显与许多领域的最新知识不符,或者在接受用户明显虚假的陈述时过于轻信。…… 有关上下文的问题时所有人工智能翻车率都很高的任务。
  • P65 语言并不是“智能”本身,只是“智能”的载体。
  • P65 “你告诉我,我才知道;你不告诉我,我就是个苕”,这是人工智能自诞生以为一直都没能克服的大缺点。
  • P66 目前,人工智能唯一擅长的是计算,但这个优势其实是计算机的优势,其特点主要是速度快,而且只是做计算的速度很快。
  • P67 从功能来看,计算机和计算器的最大区别之一是,计算机除了可以进行数值计算,还可以进行逻辑计算。
  • P69 机器学习(Machine Learning,ML)是指致力于利用数据,让机器理解和构建数据之间的关系,提高机器执行某些任务性能的方法,被视为人工智能的一部分。机器学习算法基于样本数据(称为训练数据)构建模型,以便在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进行预测或决策。
  • P69 人工智能的最初目标是开发一种能像人类那样思考的自动化系统,但几十年过去,人类现今在此领域内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:通过收集大量数据、改进计算能力,构建复杂的统计学技术,提高了数学模型(函数)处理数据相关关系的能力。
  • P69 播下的是龙种,收获的是绵羊。
  • P72 我们可以大胆反驳一个常见的观点: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智能。
  • P72 现状不可描述,未来无法预测,一切皆有可能。

林松果《一个历史学家,不想再对帝王热情》

  • P175 人都如此容易被巨大的外力打翻,成为夹缝中的人。
  • P176 关心弱者,为边缘人发声,不正是当下历史学人的重要责任吗?
  • P173 来自豆瓣网友对《漫长的余生》的评价:“登场的荣耀与落幕的颓然,不过都是时间的灰烬,被遗忘的蝼蚁获得了应有的名字。”
  • P177 一位历史学家,秉承什么样的价值观,关心核心还是边缘,绝不是突然转变。
  • P178 语言是如此重要的,他说:“那些看起来音译的词,只有找到意义,我们才不会去把它当作一个莫名其妙的声音来对待,而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成果。”
  • P179 边缘,也是罗新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位知识分子的现实境遇。
  • P183 这也是罗新一直强调的关注遥远时代的普通人的意义,“因为他们是真实历史的一部分,没有他们,历史就是不完整、不真切的”。
  • P183 To 陈留公主:“妇女的人生历程,不仅取决于她的意志和性格,无法预计的因素会改写她的人生,夺取她的梦想。”
  • P186 一头扎进论坛,每天醉心于严肃学术辩论的罗新,完全不在乎所谓的“主流”,过着一种完全沉浸在学术世界里的生活。
  • P186 提到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事情,一位同学评论说,“给这帮小子饿一饿,他们就老实了。”
  • P187 那时,他经历了某种剧烈的动摇,他怀疑自己过去信奉的“为学术而学术”是不是有问题:“那些学术研究里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,那些你以为的常识,其实在很多人心中,都远不是常识。”
  • P187 这也直接促使他行动和改变,决心积极参与现实,去质疑,去重塑常识,“我要选择那些和我的生命有关更多关联的东西。”
  • P188 胡鸿解释说,原来历史学者的研究,都在说“北朝汉化”,但罗新的研究是在讲,汉文化是一个文化圈,但内亚也有自己的文化圈、文化传统,两者有交集,是并存的,而并非简单的谁吞并谁。在历史叙事中,游牧文化被隐藏了,压在了下层,但不代表它们不存在。
  • P190 几年前,罗新在“一席”进行了一次演讲,主题是“历史学家的美德”,他对此的定义是:批判、怀疑和想象力。
  • P191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,最终大家都只是在过程中接力。
  • P192 罗新讲了一段话,大意是说:”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,但大家都缩着头不说话,因为你已经是北大教授了,可以过得很好,那谁来说话呢?”
    • 阅读批注:罗新教授好刚!
  • P196 在他看来,这个时代,世界有两个主题:一个是不平等,另一个就是气候变迁。
  • P196 他想用最针锋相对的观点撞上去,让他们知道,至少世界上还有这些不同的说话存在。
  • P196 在某种程度上,退休也意味着解放。教师生涯会结束,但学者的生活是终身的。
  • P196 研究北方民族史,自然无法避开长城。
  • P196 罗新觉得,长城的作用不只是这样,”一个想法能够实行,能够被这样贯彻,它一定还有别的作用,就像很早就有人提出来,长城不只是防北边的人进来,也防自己人出去。“
  • P197 长城就像一个意象,折射出人类社会的种种,历史上存在过无数的人造障碍物,有长城这样线型的,也有看不见的制度性的障碍物,比如核酸、户口、护照。归根究底,这是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,他想研究的史人类用什么办法把人分开,权力有什么办法把它所控制的人分开,如何让这些人之间不能来往。”很多人认为权力太愚蠢了,这个制度有缺陷了,不是的,这反而解释了它何以变得强大。“
  • P198 2022年末,新冠在北京大流行,城市也因此变得相当安静。我见到罗新,问他会用什么字总结过去这一年,他的答案是,”憋“ —— 过去一年的疫情,令无数人行动受限,罗新的旅行计划也一变再变……
  • P199 我们期望不期望它下雪,我们想不想它下雪,这才是问题的核心。
  • P199 未来也许并不完全是我们所期望的样子,但是,如果没有我们投入其中的那些期望和努力,着未来就会是另一个样子,是我们更加无法接受的样子。
  • P199 未来会不会变好,我们不知道,但是这也取决于我们想要什么,我们做什么,我们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做多少努力。
    • 阅读批注:罗新教授是个乐观的历史学者。